咨 询 预 约 在线评估

20个月的宝宝不说话

2017-04-17  东方启音  浏览:12708

  我家宝宝现在20个月了,十一个月的时候就会走路了,但不会说话,当时也没在意,以为是家里话太杂了会晚点,我是湖北人,先生是深圳人,他从六个月开始就是别人带,有的保姆是深圳的,有的是湖北的总共换了四个,有时候又感觉会说,比如叫过两三次妈妈,之后又不叫了,有时又会用湖北话说,走,吃,除此之外什么都不会说。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宝宝正确发音,丰富词汇和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如果,在此阶段没有得到相应的语言训练,宝宝就无法正确掌握言语技能,从而难以开口与人进行交流;再有,父母对宝宝的过分溺爱或过分严厉的教育方式,同样也会造成孩子言语发展的阻碍。如,过分关注孩子的需要,往往不等孩子说话就心领神会地做出反应;或是简单粗暴地限制宝宝的需求等,在宝宝试图讲出自己的要求时,就苛刻地加以制止,这一切都会不经意地剥夺了宝宝的“发言权”,从而扼制了宝宝学习语言的机会,使宝宝失去与人交流的兴趣,变得少言寡语。

  1、婴儿期(0-3岁)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感知觉迅速发展,且在许多方面接近成熟水平;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大意义等等。最重要的是,这个年龄阶段正处于言语发展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婴儿获取单词和语法的能力是最强的。

  2、婴儿最初开始学说话的时期被称为“单语时期”,即:一个单语,可以动用在很多场合,代表很多意思。在单语里,包含了亲子肢体语言以外的交流方式。语言能力未成熟的婴儿,为了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意思,就拼命地做出肢体语言,而父母如能在他预期下有所反应,便产生了相互的交流。为了使交流更为融洽,说话就成了最理想的工具。

  3、婴幼儿的语言环境是成人与婴幼儿共同构成的相互交流的情境,成人对婴儿语言智力发展的关注和婴幼儿自身言语活动的自发倾向创造了一个动态的、婴幼儿自己也参与其中的环境。但由于年龄的关系,宝宝对看到、听到的一切往往表述粗疏、断续、有头无尾;对思想、情感这一类抽象事物的表达,则更为困难。因此,宝宝就容易回避语言表述,转而用行动表露自己的意愿。

  4、掌握一门日常用语,是每个宝宝的目标:能够和妈妈还有其他人沟通。而对幼小的婴儿来说,他面对的是一个茫茫未知的世界,身边潜伏着各种各样的危险和困难,初次介入的新环境、还有陌生的人和事,都可能让宝宝担心害怕,因而,采取了拒绝交流的方式来保护自我。不过,有的宝宝“金口难开”是由于性格孤僻或胆怯、缺乏交际能力、或有自卑心理所致。

  更多的探索:

  婴幼儿的语言发育是与大脑的发育、思维的不断完善有着密切关系的,同时也是判断宝宝的听力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俗语说“十聋九哑”,一旦宝宝有听觉障碍,就很难学会语言,更不要说开口说话了。因此,宝宝不爱说话,有可能是自身生理缺陷,如先天性或后天造成的耳聋、嘴唇发育缺陷导致无法正确发音等等。但大多数的宝宝不爱说话,与其言语发育环境及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关。

  1、幼儿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是2—3岁,一般从8—9个月开始牙牙学语,1岁就能掌握900—1000个单词,发展很迅速。针对此期,家长应勤与宝宝对话,教其识字,以增进宝宝的背诵能力、对话能力等。大多数的宝宝都能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掌握以上的言语技能。而个别宝宝,也许因为先天或后天模仿的因素,逐渐形成一种语言表达障碍,表现为:说话时语言的速度、节奏与流畅异常,俗称“结巴”。这样的孩子,因为害怕遭受嘲弄,而抑制了自己言语交际的欲望。

  2、宝宝不爱说话,也许还有别的原因,比如:听力障碍。有两种可能:先天性耳聋和后天疾病而致的听力障碍。对于先天性耳聋,一般能及早发现。但有些婴儿由于某些疾病,或服用某些药物后出现听力下降,甚至造成耳聋,这是家长往往不能够及时注意到的。如果发现宝宝过分安静、尤其不爱说话,当大人逗引或招呼他而发出声音时,宝宝只是眼睛炯炯有神,盯着大人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对大人的说话声毫无反应;若在宝宝的背后叫他,宝宝仍没有寻找声源的意图,说明宝宝的听力可能有问题,应尽快到医院检查。

  3、还有一种可能:心理疾病造成的不爱说话。专家指出,很多自闭的孩子并不是因为缺乏关心和爱导致的,而是因为父母对孩子太溺爱,过分满足和保护孩子,使孩子不用说话就能得到满足,没有语言刺激,没有语言交流,就失去了对语言的敏感,逐渐就会沉浸到自己的世界里。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

  如何解决?——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父母应让他们获得启发式教育。正确的处理办法是,要多跟宝宝说说话,随时随地告诉他(她)一些常识,比如: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干什么用的,我为什么这样做......等等。多给孩子一些语言刺激,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激活孩子的语言天赋等等。

  1、随时给宝宝刺激。有些父母因本身讲话具有腔调,而犹豫是否该对宝宝说话,以致造成宝宝说话能力的迟缓。殊不知,语言的刺激比正确发音更重要。特别是在带宝宝四处走认物时,切记用具体的行动恰当地表达语言。如告诉宝宝“这是小猫。快叫猫咪!”、“这是红花,这是绿草”、或“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