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 询 预 约 在线评估

孩子说话“结巴”,父母不得不知的“秘密”!

2018-01-10  东方启音  浏览:11059

  也许在某一天,你突然发现,最近孩子怎么说话结结巴巴的:“我、我、我……”,“妈……妈,我想、想吃冰、冰……冰淇淋。”

孩子说话“结巴”,父母不得不知的“秘密”!

  孩子这是怎么了,你很纳闷?很迷惑?

  当然,也许更让你焦虑的是:孩子这样说,听着很让人着急和焦虑。该不该纠正孩子?这种情况,孩子会持续就多呢?有什么好的方式让孩子不再结巴呢?

  这两周小Y接连收到宝妈咨询孩子说话结巴的问题:

  有因为孩子说话结巴已持续好几个月未见好转而开始担心和焦虑的;也有孩子最近才开始出现这种情况,父母感到迷惑且不知该如何引导的。

  孩子,这是怎么了?

  什么是“发育性口齿不流利”?

  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和何种原因,我们都会发现:这些孩子普遍都在两三岁。

  我们知道,2-5岁的小儿正是语言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的阶段,词汇也渐丰富,但言语功能尚未熟练,不善于选择词汇,说话时常有迟疑、不流畅的现象。

  另一方面,孩子的认知、思考和想象力也在此阶段快速发展,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并期待表达、交流,但是,此时的孩子依然不具备充分、足够的词汇量。这种“思维和语言的不对称”的“冲突”的表现即是孩子说话的“卡壳”和“结巴”。

  因此,随着孩子语言的不断发展和词汇量的不断累积,一般孩子到五六岁(上小学左右),就会自然变得口齿伶俐,而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发育性口齿不流利”,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吃。

  当然,这里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以下两种情况:

  ★区分“发育性口齿不流利”和“口吃”

  孩子在5岁以后,结巴的表现依然很明显甚至严重程度有增无减,则父母需要考虑带孩子去做个检查,同时需要做更多家庭关系及带养方式评估(如,孩子个性是否很内向和敏感?父母是否是个“严苛”及绝对“权威者”?孩子曾经是否长期由老人或他人带养?亲子关系是否融洽、和睦?家庭夫妻关系是否和谐?学校里是否有发生焦虑事件?等等。)

  因此,此时孩子的说话结巴更倾向于真正意义的“口吃”,引发原因不再是发育性问题,而是“心因性”因素引发或伴随的行为(即心理原因)。

  ★区分“发育性口齿不流利”和“抽动症”

  当孩子出现说话结巴的同时,如果父母还发现孩子同时伴随着跺脚、摇头、挤眼、歪嘴、扭脖子、皱鼻子等动作。则建议父母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是否存在“抽动症”。抽动症的孩子,说话结巴只是其症状的一种行为表现。早诊断,早干预和服务。

  孩子说话结巴的其他原因?

  当然,大多数孩子在两三岁时会因为“思维和语言的不对称”而出现说话“结巴”的行为,岁这孩子认知和语言的发展,自然会顺利过渡。但是,其中一部分孩子在此期间出现的结巴可能的引发原因则来自环境。面对,这类“环境因素”引发的“结巴”,父母需要采取的是阻断“环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模仿

  在孩子的生活圈中,出现了个别“结巴”的小朋友。而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和“好奇天使”,对这种与众不同的行为,可能会处于“好玩”而“好奇”进行模仿。

  当最初模仿“结巴”的孩子,在得到父母的“惊讶”、“震惊”、“批评”等“额外关注”时,也正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结巴”的行为就容易被保留和持续。

  ★生活事件

  孩子是环境的最好探测器。

  当亲人离去、父母争吵、重要关系人陪伴减少、幼儿园里被欺负、被老师批评等等看似微小的事件,都可能给孩子心理带来巨大压力。

  同时,孩子的一些生活习惯的“被改变”也可能引发孩子“结巴”。比如,被父母强行改变“用手习惯”——左手换右手;比如,开始学着独立分房间睡;最近刚入幼儿园等。

  因此,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说话结巴,也许是心理焦虑和紧张的反映。

  ★父母干预

  多数持续结巴或者结巴时间很长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过分关注”、“爱操心”、“爱管”孩子的父母。

  当孩子不论出于语言发展还是出于模仿而出现最初的“结巴”行为时,“过分关注”的父母普遍会忍不住“纠正”孩子或“指责”孩子:“你怎么又结巴了?”“别说话结结巴巴的!”“好好说话!”。

  “被干预”是一种外在给予的心理压力,带来的往往是孩子对自己说话本身的“关注”,越关注越紧张,越紧张,越结巴。

  孩子说话结巴,你不得不知的“秘密武器”

  一、“不干预”是首要原则

  在孩子说话不流利或结巴的时候,父母到底该不该干预呢?到底该做些什么让孩子过渡地更好呢?这是所有父母最在意和最关心的问题。

  然而,面对孩子的“发育性口齿不流利”,最重要的原则则是“不干预”:不关注、不紧张、不焦虑、不强调。当父母在理解孩子结巴背后的生理性发育机制后,需要懂得的正是这是一个“自然的发育过程”,既然是发育性的,自然会随着孩子的发育自行解决。

  ◆干预会打击孩子的“自信”

  语言表达是孩子的一种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展现带着一种天然的“自信”。

  当孩子在学习语言和尝试表达时,如果总是被“打扰”或“被纠正”,他的自然反应即是:我是不是又说错了?我是不是结巴,让你觉得很糟?……

  久而久之,孩子也许会变得“沉默不语”,因为沉默至少不会“犯错”。但是,一个“沉默”不敢开口的孩子,何来的“自信”?

  ◆干预会让孩子更“紧张”

  “说话”是一件需要放松才得以实现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当我们成人自己很紧张、很在意“如何表达”和“如何说话”时或者你被某人死死盯着“说话时”,你会发现,自己往往就会面部潮红、说话结巴、不知所云……。

  所以,当说话这件事情被他人过分关注和过分强调时,这将无形带来一种“压力”和“紧张”,过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下,是无法放松“说话”的。

  所以,但跟你对孩子说:“别结巴,再说一遍!”。那一刻,孩子的大脑可能更是“一片空白”,然后,结巴的更严重。

  当一次次的说话被父母“关注”和“纠正”时,这种说话的乐趣和兴奋恐怕只能转化为“焦虑”和“紧张”。

  ◆干预会让孩子更“愿意结巴”

  如果,你家孩子是一个很喜欢“关注”和“爱”的孩子。你对他说话的“结巴”给予的“额外关注”也许正满足了孩子对“关注”的“渴求”,于是,你想要纠正孩子结巴的行为反而成了“强化”——强化了孩子的结巴。

  因为,他的结巴可以换得你对他的更多关注和更多“看到”。

  所以,如果当你发现,孩子是期待通过结巴获得你的爱和关注时,也许你需要和孩子挑明这件事情,并尝试以其他更合适的方式给予孩子爱和关照。

  二、这是一场“持久战”

  咨询小Y的其中一位宝妈告诉我,她最初也是采取不干预的态度。但是,一晃都好几个月了,她发现孩子依然如此,于是妈妈就开始焦虑和紧张了:是不是我该开始干预?是不是该帮孩子纠正一下呢?还要多久呢?

  词汇的累积需要时间,语言的发展是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个循序渐渐且缓慢的过程。因此,如果你家孩子出现了“结巴”,也许你需要做好的心理准备是:这是一场孩子自己的持久战。没有硝烟,没有战火,等待时日。

  当然,这个时日,也许一两个月,也许三四个月,也许半年,也许一年,也许更长。

  不论长短,父母都需要有“淡然”的心态,等待孩子发展的另一个“奇迹”:口齿流利。

  三、面对孩子的结巴,父母能做点什么?

  虽然在面对孩子的发育性“结巴”时,我们提倡“不干预”的原则。但是,如何让孩子更快更顺利地结束这场“结巴”的战役,父母仍可以做到更好的协助:

  ◆别忘记你的耐心

  孩子的成长,总是不经意间给你带来“挑战”。

  面对孩子的“挑战”,“耐心”是打开所有亲子问题的“第一把钥匙”。

  正如富兰克林所言:“有耐心的人,能看到他所期看的。”

  养育孩子,更需要父母的耐心。

  当孩子卡在“我”或每个让他难以流畅的字眼上,你只需温暖关切地看着孩子,耐心等他把那一句他想讲的讲完。

  如果你耐心等待,你会发现孩子即使结巴着,也依然乐于与你分享他面对世界的“热情”和“好奇”。

  如果你在孩子着急却结巴时,微笑地淡定对他说:“不急,慢慢来,妈妈有时间,认真听着呢!”也许,孩子会放松他的情绪,并自信地再次开口。

  ◆教会孩子深呼吸

  教会孩子在面对紧张和压力时,先给自己一个放松:深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吐出。如果可以,也可以尝试让孩子多放松几遍。

  当孩子学会放松技巧,他不仅可以面对说话结巴的问题,也可以面对任何一个让他紧张或焦虑的场合和场景。不如,一个容易发脾气的孩子,我同样建议父母教会孩子学会如何放松。

  因为我们知道,当孩子放松时,嘴部力量就不再那么紧张,也便更容易脱口而出。

  ◆多做“口腔肌肉”和“内腔力”训练

  说话除了词汇及认知机制,同时需要生理基础:强大的气息——保证说话字正腔圆、声如洪钟,而不是声若蚊蝇;结实的嘴部力量——保证口齿清晰、吐字清晰。

  所以,在孩子1岁以后,父母要有意识的持续的给孩子做一些“口腔训练”小游戏:吹面粉、吹气球、吹风车、吹悬挂在绳子上的各种彩条等,并且学着变化花样让孩子玩耍,从而训练孩子的内腔力和口腔力量,以便孩子具备更好的“说话”生理基础。

  ◆善用儿歌

  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即使结巴的孩子,一到唱歌或者念儿歌就不再结巴。这恰恰是因为儿歌、歌曲、手指操里的语言往往因为伴随的节奏而带有韵律感。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可以阻断孩子的“结巴”,让孩子在节奏中更好地表达和说出来。

  因此,父母在孩子的语言关键期,一定要充分利用儿歌、唱歌、手指操、童谣等作用,让孩子一方面累积词汇的同时,更好把握语言的节奏感。

  ◆绘本阅读

  如果说有什么方法让孩子快速地累积语言和词汇,以便孩子突破“思维和语言的不对称”,那最佳的方式一定是坚持“绘本阅读”。

  我们知道,一般来说,2岁的孩子词汇量大约为两三百个;而三岁的孩子词汇量可以达到近900个。

  但是,每个孩子之间会存在个体差异,这份个体差异更多的来自父母的引导和教育。一个关注孩子语言发展并给予充分语言环境刺激的孩子,也许在两岁的时候会突破三百个词汇。同样的,一个很少需要说话并未给予充分语言刺激的孩子,也许两岁了依然才将几十个或者更少的词。

  丰富的语言环境除了孩子生活中的日常接触到的事物外,另一方面则需要父母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为孩子提供除生活之外的语言和词汇刺激,并同时培养孩子的语言理解、逻辑性。当语言输入到一定程度时,孩子才会开始“语言输出”——“说话”。

  因此,不论孩子是否已经开始说话,父母都需要通过亲子阅读来不同刺激孩子的语言理解和表达。在不断愉快地亲子互动、亲子交流中,让孩子获得更多词汇和表达能力。

  ◆亲子关系

  时刻留意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孩子是否愿意主动和你交流;孩子是否喜欢和你一起;你陪伴孩子的时间和质量如何,等等。

  一个身心健康、心情愉悦且具备良好亲子关系的孩子,即使被父母“干预”了他的说话结巴,他依然可以过渡的很好。但是,一个亲子关系差、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在出现结巴时,父母即使没有“干预”,孩子很可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结束这历程,甚至有些孩子会演变为“口吃”。这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的心理,这份心理安全感和幸福感背后,就是亲子关系。

  所以,家庭教育领域有一句名言:良好的亲子关系走在一切教育之前。